1️⃣

食斋有余闲.1

有人曾言,爱吃的人心情都不会太差,对此我深表赞同。爱吃,享其旨,臻享人生。
从科学上看,吃,是生物上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。生物离不开能量的摄取,而吃又是大部分生物摄入能量的方法。原始生物大多依靠本能进食,进食的目的也只停留在能量摄取上。当更高级的意识开始出现以后,生物的行动部分由主观意识指导,从而开始关注食物的质量。质量高的食物能带来快感,从而促进进食与寻找相似的食物,因为此类食物能带来能丰富的营养与更多的能量。因此,当今不论人类还是猫猫狗狗,进食的主要原因就是获得美味所带来的快感。酥脆的油鬼、满裹酱料的涮羊肉,稍加想象便涕如悬河,都是进化所带来的福禄。
但实际上,在心情低落时油盐不进,在潜心修炼时清汤茶饭,这又是为何?倘若纵观寡食者,便能发现,他们的精力分给现实少之又少,分给美食亦少之又少。抑郁者挣扎于内心的苦痛,剧痛之下何以畅食?修道者专注于精神的提炼,浓汤咸菜皆属身外之物,即使纳入口中,也难知其味,更何况这本就一件分心事呢?圣贤仲尼,对饮食极为挑剔,好肉酱 (子路?),但在学鼓琴时三月不知肉味,是因为内心沉浸过深,感受不到外界的一切了,更何况美食。因此,对美食的态度的不同,是因为短时间的注意力和长时间的人生状态不同罢了。
饮食能反映短时状态和长时间的人生状态,但短时间的状态很难影响人生状态,故一个人长时间的饮食便能反映出他的人生态度。“人生有味是清欢”者,必然生活淡雅,但依旧流连于尘世之中,享受人文风光;烤肉最是正阳楼者,定然是市井之人,遍尝人间五味,涩酸甜辣咸,喜悲苦聚离;粗茶淡饭饱即休者,固然为山间隐士,脱俗世间,躬耕南亩之田,自饮农家粗酒。钟情美食者,大多喜爱生活,沉浸于喧嚣闹市,喜色露于形。总而言之,饮食倒映出个人人生状态。
于我自身,固然钟爱美食。凭借不胖之身(哈哈哈哈哈)纵享世间珍奇,美食驱散阴郁,令人沉浸其中,流连忘返。跟据上述理论,显然,我属于最后一类,珍爱生活点点滴滴、一草一木。人生苦短,美食赋彩。
四方食事,不过几碗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