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曾言,爱吃的人心情都不会太差,对此我深表赞同。
生而为人,我们都会在心情低落时茶饭不思,在潜心修炼时粗茶淡饭。抑郁者挣扎于内心的苦痛,进食是味同嚼蜡,索然无味。修道者专注于精神的追求,是美味佳肴还是清汤寡水,都置之度外。圣贤仲尼,对饮食讲究到挑剔,尤好肉酱,但在闻《韶》音之后,三月不知肉味,沉浸于高山流水,忘却现世,飘飘欲仙,哪想得起美食。这是精神食粮替代了物质食粮。
但人不可能永远用精神食粮替代物质食粮,只活在精神的自我满足之中。孔子可以三月不知肉味,不一定是三月不吃肉,更不可能三月不吃饭。人首先得活着。孔子也一定会回到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的生活。
当我们能在俗世的生活中,在一粥一饭中吃出生活的滋味来,自有另一番境界。不用看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你就可以细数出多少美食来:北京烤鸭、广东烧腊、西湖醋鱼、四川火锅,烤牛排、炖小鸡、酸辣粉、肉夹馍……面对酥脆喷香的油鬼、满裹酱料的涮羊肉时,禁不住垂涎三尺;阔别家乡之后,面对母亲做的一碗热腾腾的酸辣面,免不得狼吞虎咽;闲暇时,在家用小葱煎个鸡蛋,喷香之气难以言述。
何须人生赢家方能品人间美味?若能享受人间美味方能称“人生赢家”。苏轼被贬黄州,自创“东坡肉”;被贬惠州他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;最后贬遥远的海南儋州,他又发现生蚝“食之甚美,未始有也”。在政治上的困顿潦倒、疲于奔命,没能影响到他对生活的热爱,生性豁达、洒脱的他,在困境中以“吃”为乐,为生活增添无数情趣和创造,助他走过了人生的至暗岁月。
“人生有味是清欢”,美食百味何尝不是人间百味?热爱美食者,热爱生活。一个“吃”字,映出人生状态。
四方食事,不过几碗人生。